全天24小时稳定人工计划(中国)百度百科客户端下载_全天24小时稳定人工计划(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
中新网甘肃敦煌9月24日电 (记者 丁思)被誉为甘肃“四库全书”的《陇右文库》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现在了第十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截至目前,《陇右文库》已完成《方志》《著作》《民间宝卷》3个子库数据库,目前正在加快建设《金石文献》子数据库,让古籍“活起来”。
甘肃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特别是各类古籍文献资源丰富、独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约有140余万册古籍文献。
2023年3月,《陇右文库》第二期成果发布暨2023年编纂出版工作会议在兰州市召开。(资料图)戴文昌 摄
作为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10年(2020-2029)规划重大项目《陇右文库》,是首次对甘肃历史文献全面进行抢救保护和系统化整理的重大文化建设规划项目,以甘肃历代传世与出土原始文献为基础,以先秦至1949年10月以前为主要收录时限。
据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副主任邓亮希介绍,该文库资料来源,全库使用底本数据均采自于原本,并取得原藏单位授权。甘肃省内采集遍及14市州86市县,省外采集以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大型馆藏为主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远藏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国的甘肃历史文献,已实现部分珍本回归。
该文库数字化平台分为12个子库,各子库单独分类,平台支持分类浏览功能,对书目信息做了尽可能详尽的提要;检索功能还可限定在书名、朝代、作者、版本等关键词及布尔逻辑混合进行高级检索,从而为读者提供深度检索,得到准确的检索结果。
《陇右文库》以子库为独立编纂出版单元,由方志、著作、金石文献、出土文献、档案、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民间宝卷、图录、文献存目提要和附录库等10大子库组成,总计500余卷4亿多字。
下一步,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还将根据读(学)者多样性需求,进行系统性、深度性和个性化开发升级,架起古籍利用的桥梁。
2023年9月,第十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甘肃敦煌举行,本次博览会首次专设了古籍数字化展区。丁思 摄
20日—24日,以“数智赋能 联结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敦煌举行,这是数博会首次在北京以外的省市举办。本届数博会重点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首次专设了古籍数字化展区。(完)
深港进出船舶实现“一次引航”,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国际互联网访问跨境数据流动试点顺利推进,深港交易型开放式基金(ETF)实现互联互通,深圳涉外涉港澳司法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深圳着力强化大湾区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功能和极点带动作用,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跑出了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度”。
“4年来,深圳不断完善大湾区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各项工作实行台账化管理、节点式推进、项目化实施,取得良好成效。”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浚介绍,目前,深圳已印发推进大湾区建设任务清单,合计52项重点任务、93项具体事项。为务实推进深港澳合作,深港合作专班任务清单已全面启动,涵盖科技创新、口岸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19个专班75项任务,深澳合作专班机制及任务清单正在加快设立中。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等在内的一批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厚积成势。
历经多年发展,被誉为“特区中的特区”的前海合作区已建成为大湾区“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表示,前海在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前海模式”。目前,前海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805项,78项在全国复制推广。今年以来,《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关于协同打造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创新高地的十六条措施》《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就业创业发展的十二条措施》等各项政策的密集出台,为深港融合发展画出了更大的“同心圆”,全面深化规则机制“软联通”,促进深港青年“心联通”。
“大湾区的建设,促进了国内外高端人才的有效聚集。人才的聚集,带来了更多探索和开拓的机遇。大湾区在源头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产业链和资金链赋能、市场承接等方面的诸多优势,也为研究院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机土壤和高效路径。”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总监高凌云介绍,自2020年5月研究院落户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来,已逐步形成了以重点科研项目为牵引的深港协同创新实验室集群,覆盖材料科学、生物科技、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领域,并设立了蓝海湾孵化港、持续进修学院,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深圳已累计立项225个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6所香港高校累计在深设立88个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孵化260多家科技企业。
随着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深圳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去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全口径工业增加值首次居全国城市“双第一”。“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王浚表示,作为国际创新型城市,深圳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新兴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并于去年6月起实施“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行动计划,致力于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如今,大湾区互联互通更加便利老百姓生活,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正在形成。今年4月,粤港澳三地在深圳共同公布了涵盖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物流等25个领域在内的110项三地通行“湾区标准”。目前,广深“双城联动”发展的7个领域33项合作任务正有序落地,这也将进一步强化深圳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 杨阳腾)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