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24小时稳定人工计划注册网交流群 - 全天24小时稳定人工计划(中国)官方网站登录首页
中新网江西湘东9月24日电 题:行走赣鄱看丰收:稻种强“芯”记
作者 邓刚涛 巫发阳
秋日午后,热浪袭人。在位于江西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汶泉村的湘东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试验田里,古铜色皮肤的圣忠华正俯身埋头,察看新稻种的生长情况。
圣忠华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博士、江西省早稻研究中心主任,他时常头顶着烈日,沉浸在方块齐整的农田里,对稻种进行观察、分析、记录,在这片天地间寻找大国“粮”策。
“温度越高的环境越适合试验,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容易开展耐高温、镉低积累、优质、高产高效新种质鉴定筛选,培育寻找更多优良稻种。”圣忠华指着眼前一片片稻穗,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田间的新品种。
江西是中国水稻主产地,也是水稻制种重要基地,稻种是农业的“芯片”,如何做强农业“芯片”,端牢中国人的饭碗,答案就藏在这一大片试验田里。
为加快优质稻品种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促进江西稻米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在有着“杂交水稻制种之乡”“国家级制种大县”之誉的萍乡市湘东区设立了湘东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
“2021年4月,湘东区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获批中央奖补资金1亿元,但是园区建设资金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于是我们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萍乡市分行寻求资金支持。”萍乡市湘东区农业农村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文利明回忆道。
“我们在了解情况后,大力支持这个项目。以最短时间、最高效率完成项目申贷工作,从项目受理到首笔贷款发放仅花了38天时间。”农发行萍乡分行客户部负责人颜仓说,2021年,农发行萍乡分行共审批贷款5.5亿元用于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3.45亿元,为助力现代种业振兴、确保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湘东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建设项目有种业研发能力提升工程、高标准制种基地建设工程、种业全产业链提升工程、职业制种主体强化工程、种业公共服务保障工程等五大部分。
产业园管委会负责人陈春柳说,项目包括2000亩用于培育水稻优良品种的展示基地、种子烘干机库3600平方米、种子加工仓储中心14260平方米、种业创新创业平台2000平方米等。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促进湘东区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也能有效地加快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据悉,产业园现有中国水稻研究所江西省早稻研究中心、颜龙安院士团队等8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1家国家级种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种业龙头企业,辐射32个制种专业村,专业制种人员近万人。
陈春柳称,产业园已逐步形成以制种企业为龙头、制种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制种专业户为基础的产业体系,解决了就业人员1100名,带动了266名脱贫户稳定增收。
图为湘东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试验田。巫发阳 摄
近年来,湘东区实施“抓大带小”“抓点成线”“引外强内”战略,积极扶持种业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户+基地、合作社+基地、制种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制种生产模式,形成以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公司为龙头、制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制种专业户为基础,将排上镇、东桥镇等南部乡镇打造成制种大区核心区。截至目前,湘东区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9.5万亩,每年所制稻种占全国供种量的近20%。
“我承包了5000亩土地制种,正常情况下可以生产150万斤种子,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净利润约350万元。”排上镇制种大户罗敏笑着说,“我还提供了100多个长期工作岗位,最忙的时候有400多人同时在田里工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看着园区的建设越来越完善、制种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入住的科研企业越来越多,陈春柳感到由衷的欣慰。“我们园区已经有7个水稻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推广应用面积200多万亩,随着湘东区制种产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全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点燃强力‘引擎’,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图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工作人员在产业园调研服务。巫发阳 摄
喜看稻菽千重浪,沃野丰收遍地金。伴随着农业政策性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赣鄱大地的田野上,沉甸甸的稻穗带来丰收的喜悦。据了解,近年来农发行江西省分行聚焦种业全产业链,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累计投放种业相关贷款约14亿元,推动种业产业链进一步提质升级,重点支持宜黄、湘东等地擦亮“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的金字招牌,为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稳定的金融服务。(完)
中新社山西平遥9月24日电 题:新老朋友共赴“光影之约” 感受千年古城平遥魅力
“每次到平遥,都让我耳目一新。”今年是美国摄影师吉罗姆·德·帕林吉第五次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这里,他不仅结识到来自各国的摄影师朋友、欣赏到不同摄影师的最新作品,还感受到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和活力,他称平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
正在山西平遥举行的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海内外2000余名摄影师的13961幅作品,向八方游客展示光影之美。大展的新老朋友相聚于此,谈摄影、话友谊,他们每日穿梭于各展区之间,观展、交流、互动,忙得不亦乐乎。
帕林吉是美国“主街之眼”摄影节艺术总监、策展人,也是一名自由摄影师,从事摄影行业已有40余年。他曾为多家国际知名刊物供稿。其个人作品及“主街之眼”作品正展陈于平遥古城棉织厂展区。
9月20日,美国摄影师吉罗姆·德·帕林吉在其作品前。 中新社记者 高雨晴 摄
在平遥这几天,帕林吉有点忙,他几乎逛遍了所有展区。“每一届大展都很精彩,因为我可以从中发现很多从未见过的作品。此时此刻能够成为这座亚洲古城及这场摄影大展的一分子,我很自豪。”帕林吉说。
工作之余,帕林吉不忘用镜头捕捉平遥古城的美丽瞬间。他告诉记者,每天四五点,他便开启“古城walk”,“那时古城街上几乎没有人,我一个人穿梭其中,试着创作一些作品。”帕林吉说,在其个人网站汇集了他在全球各地拍摄的作品,“之后会将这些照片也加入合集中”。
来自俄罗斯的策展人伊琳娜·契梅瑞娃,同样也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老朋友,她与平遥的初遇是在2008年。十余年间,契梅瑞娃多次以线下和线上的方式参加摄影大展。
在平遥古城柴油机厂展区A2展厅,一组名为《心里的风——第一章》的作品,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看。今年,契梅瑞娃以策展人的身份邀请比利时、巴西、俄罗斯等6国的9位摄影师共同带来这件作品。
9月21日,俄罗斯策展人契梅瑞娃(右)与摄影师聊天。中新社记者 高雨晴 摄
“对于策展人和摄影师而言,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一次很好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如此多的观众对作品产生兴趣,对于创作者来说是莫大的支持。”契梅瑞娃说。
谈及对平遥的印象,她说,平遥是一座有温度且有深度精神生活的古城,而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我从平遥看到古老中国的样子,也正因为平遥,我爱上了中国”。
除“老相识”外,每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都会迎来新朋友,同样来自俄罗斯的安德烈·歌德萨维奇就是其中之一。
“我第一次来平遥,很喜欢这里。”歌德萨维奇告诉记者,他喜欢不同的文化,并喜欢沉浸在其中,观察当地民众的生活。他此次带来的作品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记者看到,在其作品《布隆迪:独立肖像》中,歌德萨维奇用镜头记录了不同职业的民众,每一幅作品下方都配有文字信息,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
9月20日,参观者在歌德萨维奇作品前驻足拍照。中新社记者 高雨晴 摄
歌德萨维奇说,事实上,早在20年前,他就曾到北京、上海、广西、四川、贵州等地旅行,并在沿途中用镜头记录下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其间拍摄的照片还曾在莫斯科多次展出。”歌德萨维奇有一个心愿,“希望有机会能够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展示自己镜头中的中国。”(完)